新濠天地赌场

新濠天地赌场 一览|欢迎报考新濠天地赌场

2024-07-03 浏览次数:


热忱欢迎2024届考生报考新濠天地赌场官网 !

咨询电话:0555-2316512  0555-2316517

新濠天地赌场 网址://xhtddc.net/

 

01 新濠天地赌场 概况

新濠天地赌场 始建于1961年,历经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冶金机械专业、马鞍山钢铁新濠天地赌场 机械系、华东冶金新濠天地赌场 机械工程系等重要历史阶段,2000年更名为新濠天地赌场官网 。

 

60多年来,新濠天地赌场 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一万多名,一代代机械人从校园沃土中汲取精神营养,在时代浪潮里绽放青春光芒,于复兴征程上践行使命担当,为党和国家事业尤其是机械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部分校友
序号 姓名 届别 专业 职务
1 王万宾 1969届 冶金机械 原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   1982届 冶金机械 国家杰出工程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3 喻世功 1984届 冶金机械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4 张道法 1986届 冶金机械 北京传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5 祝瑞荣 1990届 冶金机械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6 于晓伟 1992届 冶金机械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7 王林翔 1992届 冶金机械 浙江大学新濠天地赌场 教授、博士生导师
8 王坤晓 1993届 冶金机械 吉瑞股份董事长
9 汪家道 1994届 冶金机械 清华大学新濠天地赌场 院长
10 鲁本利 1996届 冶金机械 高级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1 陈添明 2002届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专家、工程车辆事业部泵送公司总经理
12 王香瑞 2010届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共青团中央“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3 尹忠杰 2017届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北京大学硕士生、帝国理工新濠天地赌场 在读博士生

新濠天地赌场 现有教授 (含学科教授)26人,副教授33人,博士69人。

人才队伍

序号

人才类型

1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

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

3

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4

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人

5

青年皖江学者1人

6

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

7

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7人

8

省卓越教学名师1人

9

省教学名师2人

10

省教坛新秀4人

11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人

新濠天地赌场 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和新能源汽车工程5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机械专业硕士学位点,冶金智能制造及流程管理二级博士学位点;机械设计及其理论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5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机器人及先进制造技术等3个省校级优秀创新团队,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科研平台

序号

名称

批准部门

1

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科技部

2

特种重载机器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

3

安徽省智能破拆装备工程实验室

省发改委

4

智能机器人先进机构与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国家发改委

5

液压振动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

 

    近五年,学生获科技竞赛国际奖7人次,国家级奖262人次,其中“挑战杯”、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国家A类赛事一等奖10项,省部级以上其他奖项677人次。

 

 

 

 

 

 

 

 

 

 

 

 

 

 

 

 

 

 

 

 

 

 

 

 

 

 

 

 

 

 

 

 

 

 

 



近五年,涌现出了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优秀学子;新濠天地赌场 毕业生因基础扎实、能力突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02 招生专业简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机械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管理技术,能胜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机械、冶金等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技术骨干。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工作去向为长三角地区和皖江城市带,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约25%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

专业特色:

通过40余年的办学积淀,围绕安徽和区域装备制造新兴产业,形成了机电、制造和液压三个特色专业方向,在华东地区的机械、冶金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朗沃德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学生交流活动,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计划。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本专业的传统,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年申请专利过百项。专业所属的工程学、材料学学科全球ESI排名前1%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机械工程


 

 

 

 

 

培养目标:

以智能监测、智能装备为主要方向,面向工业4.0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围绕机械、冶金等行业的大型、重载机械设备的健康状态监测和智能运维等方面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机械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管理技术,能胜任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开发、运营维护、经营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机械、冶金等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技术骨干。

就业方向:

就业的主要方向为宝武马钢、南京钢铁等大型国企和苏州三星、友达光电等合资和民营企业,近五年平均一次就业率超过98%。本专业学风优良,考研在各专业中领先,近三年平均考研录取率超过35%,先后有多名毕业生考入清华、国科大、中科大、同济等国内外名校。

专业特色:

机械工程专业源于1984年成立的冶金机械专业历经近四十年的办学积淀现围绕安徽和长三角区域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智能装备为特色,在华东地区的机械、冶金等行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车辆工程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车辆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管理技术,能胜任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制造、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车辆工程及相关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技术骨干。

就业方向:

毕业生就业与深造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去向为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以及皖江城市带的汽车和机械等相关行业,从事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制造、销售与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每届约30%以上毕业生考取或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

专业特色:

紧密结合国家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现代汽车制造业为目标,充分发挥我校在华东地区的人才优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立了以低碳、智能车辆设计与制造为特色专业培养方向,形成了符合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机器人工程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机器人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管理技术,能胜任机器人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机械、交通、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技术骨干。

就业方向:

本专业所在的领域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领域,社会需求较大。学生毕业后可在智能制造产业(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行业(视觉认知、人机交互)、智能汽车(无人驾驶、辅助驾驶)、智慧物流(快递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等相关企业从事机器人设计与开发、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开发等相关工作,也可从事系统运行分析与维护、设备制造与技术管理等工作,还可在人工智能、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机电工程等方向继续深造,是一个宽口径本科专业。

专业特色:

立足安徽,以服务长三角及周边地区智能制造产业为己任,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智能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中国制造2025》,以“机器人技术与冶金智能装备”为特色。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新能源汽车工程

 

 

 

培养目标:

四年

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培养掌握新能源汽车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装备制造、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技术型、管理型和创新型复合人才。

就业方向:

面向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于国家汽车强国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坚持“厚基础”和“重实践”紧密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工程与科学、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专业知识体系重构”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相结合,贯彻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纲双线,三维四链”全方位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培养新兴产业人才,以高质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助力中国汽车强国梦想。专业特色:

专业定位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分析、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技术、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新能源汽车设计理论、新能源汽车整车匹配及关键零部件等发展方向,涵盖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力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通过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传授新能源汽车学科前沿科技知识体系,培养新能源汽车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专业学制:

 

  欢迎优秀学子报考安徽工业大学!